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特高压换流站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0

浏览次数: 847

特高压换流站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 xiao.jpg

  2021年5月6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召开了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大理局、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特高压换流站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规范、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项目针对±800kV滇西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松换流站面临的特高压、高海拔与高地震烈度三重复杂条件叠加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系统研究了高海拔特高压换流站内外绝缘协调配合;基于“地震后设备功能完备、不发生机械损毁”这一技术原则,直流主设备单体抗震设计及试验、换流站整体抗震设计等技术,提出了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特高压换流站电气和抗震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了多种抗震型直流主设备,设计了多种新型减隔震装置及特殊金具,建立了特高压换流站抗震设计技术体系以及抗震设计和试验技术标准。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究和解决了海拔2400m的±800kV换流站绝缘配合问题,通过临近效应试验及绝缘配合计算研究,提出了阀厅及直流场关键部位空气净距设计方案及满足设备内外绝缘要求的绝缘考核水平,优化了阀厅设备空气净距,解决了阀厅设计的瓶颈问题,减小了设备尺寸及制造难度。

  2、研究提出了多种减隔震措施和抗震技术方法,成功解决了特高压直流穿墙套管、隔离开关、旁路开关及平波电抗器等大空间大尺寸大质量高重心电气设备的抗震技术难题,推动了单体电气设备抗震技术的发展,

  3、系统性研究实施了5种特高压直流主设备的真型抗震试验及震后性能对比试验,实现对换流站设备地震安全性的全面考核。开创性研发和完成了特高压直流穿墙套管等效模型和单柱、多柱绝缘子模型及抗震试验,规范了相关测量方法,形成试验标准,实现标准化,为制订特高压直流设备技术规范,制订抗震试验方案奠定了技术基础。

  4、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场回路抗震解耦设计原则,对直流场典型回路开展了仿真分析和解耦设计,设计了适用于高地震烈度条件下直流场回路连接方式、屏蔽金具和设备构支架,为解决设备位移大、空气净距和电场均压要求高等多重难题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

  5、研究和分析了高地震烈度下特高压换流站阀厅抗震性能、结构模拟和选型,提出以阀塔、套管连接为核心的解耦设计原则;提出了可任意方向转动的活动关节金具等成套连接方案,解决了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特高压换流站阀厅电场复杂、阀厅空间受限、阀塔地震位移大、穿墙套管受力薄弱等因素限制下的电气连接难题。

  三、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发表论文24篇,编制了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

  四、项目研究成果已全面应用于滇西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松换流站,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李立浧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曦东 清华大学教授

  方 静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 海 南方电网公司生技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劲松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危 鹏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俞 正 华东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相中 沈变公司首席专家

  冯 谦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