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4.28
浏览次数: 1205
2019年4月2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西南林业大学完成的“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提交的成果资料齐全、规范,符合评价要求。
2、项目以云南省干热河谷、岩溶石漠化等水分条件为限制因子的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从水土流失调控和水分有效利用的角度,探析该区域自然植被的退化特征与机理,并以水分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恢复生态学、造林学和水文学等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以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探析植被恢复的模式和关键技术。项目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县、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建设工程区和建水县、弥勒县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为推广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对以干热河谷和石漠化为代表的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及示范作用。
3、首次开展了以景观多样性构建为理论基础的集水造林技术,从集水组合技术、导流组合技术和土地整理技术入手,将脆弱生态区划分为生产区、系统隔离区和集水区,探索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最佳的景观格局和植被恢复模式。根据自然坡面产流率、集水系统的水分生产力和人工种植斑块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优化区域集水造林系统的模式结构,发展水分生态脆弱区农林业经济的集水造林最优模式。该技术解决水分生态脆弱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简单均一、景观异质性较低、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
4、在云南省首次系统开展了岩溶石漠化地区植物物种筛选及造林模式研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人工辅助构建优势群落的方式,选择乡土乔木和灌木树种,组装集成为治理石漠化效果及经济效益俱佳的两种针阔混交林及乔灌混交林。对提高石漠化地区防护造林质量,治理石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5、在干热河谷工程建设废弃地植被恢复中,首次提出了废弃地种子库自然恢复技术,该技术以水分限制因子的渣场废弃地为恢复对象,将废弃地周边森林表层土壤客土覆盖在废弃地表面,配合相应的截排水沟等工程措施,保障客土中的种子库自然萌发,完成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6、项目执行期间主要成果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石漠化恢复技术和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修复技术在楚雄、红河、金沙江上游大型水电站弃渣场等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举办石漠化治理技术培训班150余人,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推广技术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和发布行业标准1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
7、该项目选题新颖,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同领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赵文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杰出青年、研究员
曹 敏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李 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段昌群 云南大学教授
潘学军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李 元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