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12.16
浏览次数: 1881
2018年12月16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共同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项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1)创新了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提出了考虑关键致灾因子的新的滑坡分类体系,将“二指标”国际分类扩展到“三指标”分类,建立了三维识别图谱,丰富完善了国际滑坡分类标准。
(2)发现了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的锁固段效应,揭示了锁固段岩体脆性破坏的断裂扩展机理。
(3)提出了基于星载光学遥感和InSAR、无人机摄影测量和机载LiDAR、地面和地下多源传感器的“天-空-地-内”立体协同观测方法,建立了多层次多手段有机融合的重大滑坡隐患“普查→详查→核查”的三查体系。
(4)深入揭示了大型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发了适用于“突发型”滑坡变形监测的自适应调整采样频率的采集技术,构建了基于时空变形的大型滑坡过程预警理论方法。
(5)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推动我国滑坡预警在国际上首先走向实用化和业务化运行。
3.上述研究成果已在三峡库区、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地区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有效识别出数十处大型滑坡隐患,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警滑坡。在2018年11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再次经历“实战”考验,保障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大型滑坡成灾机理及早期识别、滑坡演化的“天-空-地-内”多源立体协同观测、突发型滑坡预警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
专家组成员
多 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
吴丰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李锡堤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彭建兵 长安大学教授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
冯夏庭 东北大学教授
施 斌 南京大学教授
陈剑平 吉林大学教授
宋胜武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出席嘉宾
黄润秋 生态环保部副部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刘清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