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基于漓漫灌溉的河谷林草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8.13
浏览次数: 1443
2019年8月13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由新疆阿勒泰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水利局、阿勒泰水文勘测局、西安理工大学、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新疆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七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漓漫灌溉的河谷林草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总体汇报,査验了技术文档,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资料规范、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河谷林被誉为“中国野生杨树基因库”,河谷草场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在大规模水电开发及跨界河流水资源调配背景下,针对修复和保护河谷林草生态系统亟待解决的关健技术问题,开展额尔齐斯河河谷林草的生态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农牧业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3、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克服国内外河谷生态系统“只放不灌”“大水漫灌”“洪水淹灌”的局限性,解决了生态调控手段单一、灌溉覆盖率低、生态水量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首次提出了漓漫灌溉生态调度的理论方法,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2)将闸坝、阻水堤、格宾渠道、溢流堰、低扬程泵站、牧业大渠等生态工程与自然河汊、河漫滩有机结合,创建了河湖联通-水势通达-靶区灌溉的漓漫灌溉范式,提出了漓漫灌区的划分原则,创新了漓漫灌区划分技术和分区灌溉制度。
(3)提出了生态功能区纵向补偿、调水受益区横向补偿和跨界河流水质水量保护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了跨界河流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了基于河谷生态封育、牧民生态搬迁、草原禁牧补偿、天然水域禁渔等生态保护制度。
4、项目发表论文26篇,其中EI4篇,完成专题研究和工程设计报告19部;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漓漫灌溉系统的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了河谷林草的灌溉保证率和覆盖率,产草量提高25%,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构建漓漫灌溉系统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研究员
雷加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田军仓 宁夏大学教授
穆汉平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焦 黎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何建村 新疆水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建丽 新疆大学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