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产井稳产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06.10

浏览次数: 8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5个项目 anli.jpg

  2020年6月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完成的“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产井稳产技术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规范,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流动规律、试井方程、预警参数、调控技术等开发技术难题,通过试井及预警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现场工业化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对于同类的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过程的防控水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创新点如下:

  (1) 形成基于管渗耦合的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技术,为高产井调控提供精细地质模型,填补了缝洞型特殊油藏试井理论方面的空白。

  (2) 形成缝洞型油藏高产井暴性水淹综合预判方法,解决了此类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量化预测的难题。

  (3) 形成缝洞型油藏高产井分阶段差异化调控管理模式,实现了高产井全生命周期的合理调控,解决了高产井暴性水淹的问题。

  3.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3件,发表论文17篇。

  4.该项技术在塔河油田得到了工业化应用。现场实施调控89井次,高产井水淹井数占比降低25.5%,水淹产量损失同比减少143.41万吨;自然递减率减少11.6%,增加可采储量966万吨。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实现新增纯利润20.98亿元、增加税收5.7亿元。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产井水淹预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戴金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康玉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廖广志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田景春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王尚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樊太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