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基于多孔框架及贵金属纳米材料高灵敏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4.14
浏览次数: 891
2021年4月13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师范大学完成的“基于多孔框架及贵金属纳米材料高灵敏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项目历经10余年,依托《基于金属纳米颗粒@共价键有机框架的C反应蛋白免疫传感器》等多项国家基金,针对应用于实际复杂体系检测的生物传感器面临的制备繁琐,酶标记物易失活、灵敏度及选择性低等问题,通过设计合成比表面积大、电子传导率高的贵金属纳米材料及多孔有机骨架材料,构建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疾病标记物及毒品毒素的检测。科学发现点如下:
1、首次发现不需要预处理和酸处理,多孔金属有机骨架(MOFs)自身中心金属离子即可作为电化学信号探针,有效解决了传统酶促反应所使用酶易失活带来的灵敏度低及信号稳定性差的问题,并且容易负载贵金属从而固定抗体,大大简化了检测步骤并缩短了检测时间。以MOFs为信号标签,构建了一系列电化学传感器实现对疾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等目标物的检测。
2、首次采用5,10,1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为单体合成卟啉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并以此构建了光电传感器用于疾病标记物的检测,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卟啉分子,卟啉型COFs光电响应提高了近3倍,解决了现有光电传感平台光电转换率低的问题。
3、首次发现阳离子聚集态的有机小分子苝二酰亚胺(PDI)的高荧光猝灭效率,并实现了可卡因及其它小分子的高灵敏同时检测;首次以金纳米笼及Pd/Au双金属纳米笼作为标记物构建了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环境水样中微囊藻毒素的现场快速分析。填补了可待因DNA适体的空白,以及为当前开发便携式传感器件提供了重要思路。
4、针对复杂体系干扰较大的问题,以核酸DNA为工具,构建了系列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复杂体系中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成本低廉、简单便捷的分析检测。
三、该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71篇,其中SCI论文34篇,8篇代表性论文累计影响因子48.592,SCI他引320次;20篇核心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90.558,获Analytical Chemistry, Chemical Reviews等期刊正面评述,SCI他引521次;授权发明专利3件。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完成的学位论文评为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研究团队成员有一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一人晋升教授,一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一人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多孔框架及贵金属纳米材料高灵敏生物传感器的设计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曹秋娥 云南大学院长、教授
王家强 云南大学教授
李干鹏 云南民族大学院长、教授
周士萍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高云涛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