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超大视场短时标光变异常分析方法与系统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7.03
浏览次数: 1654
2019年7月3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清华大学承担,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超大视场短时标光变异常分析方法与系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听取了成果汇报,观看了系统演示,审阅了研制报告、用户使用证明、测试报告、查新报告等技术材料,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针对时域天文学对超大视场短时标光变海量数据分析提出的“准”、“全”与“快”三个方面的挑战性难题,该研究取得了低信噪比下准确识别超大视场短时标光变异常方法和千亿行星表数据实时分析与管理两个方面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天体目标短时标光变异常科学事件的快速准确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3.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1)在光变异常分析方面,提出了利用小波降噪与数据质量分析、多种正常光变建模结果统计分析和按图索骥找特定异常的匹配优化三种方法,形成一套光变异常识别方法体系,解决了低噪声下海量光变曲线中准确识别罕见光变异常的难题。
(2)在星表数据的实时分析与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天区划分的分析调度管理方法、优化交叉证认分析方法和实时数据管理与高效查询方法,形成一套基于领域数据特点的全方位协同优化方法体系,解决了时域天文学超大视场短时标光变海量数据处理与管理的难题。
4.基于上述方法与技术研制的超大视场短时标天文大数据实时分析系统(AstroServ)已成功应用于地基广角相机阵(GWAC)的数据分析工作,发现了30个短时标光变异常候选体,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该成果研发难度高、交叉创新性强、工作量大。系统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短时标海量天文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与管理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李伯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海兵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
魏建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
查红彬 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邹自明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国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陈 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詹剑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庆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