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及营养调控机理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5.05
浏览次数: 1234
2017年5月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完成的 “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及营养调控机理”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与会专家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总结汇报,经质询和答疑,并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探明了云南部分地方猪种肉品质特性。
参照国际猪肉品质评价指标,采用中国行业标准,研究测定了云南地方典型猪种肉的物理、化学及感观指标,系统探明了云南部分地方猪种肉品质特性。发现了云南部分地方猪种具有肌纤维直径小、密度大、滴水损失小;肌肉总脂肪、肌内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色鲜红、滋味鲜美、香味浓郁等优良种质特性。
3、揭示了云南地方猪种优良肉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
在探明了云南部分地方猪种肉品质特性基础上,以长白猪为对照,进一步分析了乌金猪不同生长阶段、品种间影响肌纤维特性、肉品特性相关功能基因的时空表达调控机制,筛选出14个影响脂肪沉积、肌内脂肪沉积的功能基因,且这些基因相互调控,绘制了基因调控网络,揭示了肌内脂肪和嫩度等主要肉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调控其性状的主效基因。
4、挖掘与鉴定了云南地方猪种肉品质特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首次克隆了乌金猪脂肪沉积相关功能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挖掘和筛选了7个功能位点,鉴定了4个与云南地方猪种肉品质相关的主效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地方猪种的分子育种。
5、建立了地方猪种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首次采用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饲料配方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了为获得最佳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肉品质的日粮适宜能量和蛋白水平,探明了调控猪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机制,建立了改善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对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建立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省级创新团队。
共发表论文64篇,他引508次;其中SCI收录14篇、MEDLINE收录1篇、CNKI数据库收录49篇。SCI累计影响因子24.061、引用次数达235次、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086、他引最高56次;CNKI累计他引次数达248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培养云岭学者、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各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级创新团队1个,晋升教授和副教授各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人,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
综上所述,该成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与营养调控机理,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猪肌内脂肪沉积分子机理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出席嘉宾名单
徐宝明 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会研究员
杨志民 云南省畜牧协会高级畜牧师
文雅芹 云南省农业厅高级畜牧师
杨凤鸣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袁跃云 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高级畜牧师
李华春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黄必志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