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5.18

浏览次数: 1314

  2017年5月1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总结报告,审阅了技术资料,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的要求。

  2.该项目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视频数据的结构化表征方法。项目提出的层级式“知识塔”结构的表征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的结构化表征计算方法和面向人脸图像的层级式表征计算模型,实现了图像内容的结构化分割,可显著提高人脸及特定场景视频图像的压缩效率。

  3.该项目发明了基于视频压缩域特征的显著性内容预测方法。项目基于建立的大规模视频关注点数据库,找到了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高效视频压缩(HEVC)域特征,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显著性预测算法,获得的显著性预测图更加贴近人眼关注区域,可有效解决人眼观看视频时感知冗余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难题。第三方测试表明,预测准确度优于国际最好水平。

  4.该项目发明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分层编码及重建方法。项目提出的基于结构化先验信息的分层编码框架、基于“知识塔”结构的分层编码方法、面向计算复杂度-率-感知失真优化的比特分配方法,可解决低速率下的高质量视频重建难题。第三方测试表明,在用户体验良好的前提下,视频通信的码率指标优于国内外报道的最好水平。

  5.该项目借鉴人脑视觉感知机理,发现了提升无线网络中视频通信业务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纳,达到相关领域国际领先水平。

  6.基于上述发明成果研制的无线专网设备、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移动网络视频传输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运营商、广电行业等部门,并保障了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建议:进一步扩大该技术成果在国防、公安、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出席嘉宾名单:

  尹浩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宫亚峰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杨放春 北京邮电大学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陈永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高工

  马皓 北京大学信息中心教授级高工

  于建军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

  田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陆建华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晓明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

  徐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葛宁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吴玉东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刘帅 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毛卫琪 浙江航天长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